在温岭图书馆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杨仲芝,十多年前曾听读者说,“温岭图书馆是‘城关人’的图书馆”。
这个评价对辛勤工作的馆员们来说无疑是一声警钟。的确,由于图书馆的地理位置,服务范围和群体都十分有限。甚至,随着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渴望越来越强烈,这座图书馆逐渐连“城关人”的需求也很难满足了。
近年来,这些情况正悄然改善。
2010年,石桥头图书分馆成立,成为温岭图书馆首家分馆。接着,各个乡镇都改造原有的乡村图书室或选址新建,纷纷成立乡镇图书分馆。或馆藏丰富,或活动新颖,大溪分馆、松门分馆、泽国分馆、横峰分馆等,都充分发挥起阅读推广的作用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。
杨仲芝说:“乡镇分馆的建立,将温岭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辐射到了更大的范围,缩小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差距。”
接着,农家书屋在温岭几乎实现了全覆盖,乡镇读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借阅服务。温岭图书馆还建立起数字资源综合服务平台,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数字阅读环境,缓解了因地域、城乡分割等原因形成的服务不均等状况。
“目前‘总馆-乡镇分馆-农家书屋’的格局,总觉得到读者身边还差一段距离。有时候家庭的影响力,比图书馆更强,一人带动全家,家人带动朋友,朋友再带动朋友,辐射范围超乎想象。”杨仲芝说,“把图书馆建到读者家里去,才能打通‘全民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’。”
家庭图书分馆是今年温岭图书馆研究的新课题。从萌生想法,到讨论方案,再到落实行动,馆员们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。
杨仲芝透露,今年计划在温岭范围内成立100家家庭图书分馆,在选址上会考虑尽量分散以便服务范围更广,而“每次最多可借书60本”的条例也将适当放宽,如果场地条件允许,申请成功者可一次借更多图书。
为了让家庭图书分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,下半年,温岭图书馆还将启用图书巴士。这些巴士将承担温岭图书馆和乡镇分馆、家庭图书分馆之间的大批量图书运送工作,并作为流动图书馆,供读者即时借阅。
“管理好这座40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并不难,难的是办好全温岭人的图书馆。”杨仲芝说。阅读推广工作像一盘棋,随着时间推移,馆员们逐渐布好了一颗颗棋子,受益的读者越来越多,温岭图书馆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。